栏目分类
乾隆85岁退休当太上皇的3年生活:雄狮步入暮年,再也无力回天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3:21 点击次数:67
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,北京紫禁城内张灯结彩。八十五岁的乾隆皇帝身着明黄龙袍,在万众瞩目之下,将象征皇权的青玉玺郑重递交给自己的第十五子、时年三十六岁的颙琰——即后来的嘉庆皇帝。群臣山呼万岁,场面隆重而平稳。大清王朝的政权在表面上完成了一次无声的交接。
可是在这场“禅位大典”的背后,这位纵横一生、功业满身的老皇帝,真的愿意放下手中的权力吗?
图片
正月初四,乾隆在紫禁城隆重举办了“千叟宴”。这是他晚年亲自主持的最后一次盛宴,也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老人聚会。
五十年前,他曾在位时举办过一次千叟宴,当时要求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才能参加。如今,作为太上皇的乾隆再度设宴,因自己已至耄耋之年,特意将门槛提高到七十岁。
嘉庆皇帝亲自搀扶着乾隆走上宝座,殿中三千余名银须白发的老人齐声叩拜,山呼万岁。乾隆频频点头,脸上洋溢着满足。文人们即席赋诗颂德,称赞他“功高万古”。对乾隆而言,这无疑是人生舞台的又一次谢幕礼。
但事实上,这场盛宴拉开了乾隆太上皇生活的序幕,而非结束。
乾隆虽然宣布“传位于子”,但他深知中国历史上太上皇大多结局悲惨。唐高祖李渊被儿子逼宫,郁郁而终;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后被迫逊位,终生受儿子猜忌;宋徽宗、宋高宗、明英宗,皆难逃太上皇的落寞命运。
图片
为了避免重蹈覆辙,乾隆在禅位前就精心安排。他明确规定:礼仪、祭祀等繁琐事务交由嘉庆处理,而军国大事、官员任免等核心权力仍由自己掌握。他自称“训政”,要求嘉庆每日听训,不得擅自决断。
乾隆的敕旨依旧以“朕”开头,文件称为“敕谕”;朝臣奏折上,太上皇的尊号抬高三格,而嘉庆仅两格。乾隆的寿辰称“万万寿”,比嘉庆多一“万”,寓意权威高于在位皇帝。
居所也能说明问题。按理太上皇应移居宁寿宫,但乾隆仍住在养心殿,嘉庆只能暂居原本太子居住的毓庆宫。所有人心知肚明,真正掌权者仍是乾隆。
嘉庆皇帝在这三年几乎成了“秘书皇帝”。他谨慎恭顺,不敢越雷池半步。每日勤于早朝,却很少有决策权。祭祀、阅兵、传胪等仪式需事先奏请太上皇批准。
图片
嘉庆表面恭谨,实际上心中也有无奈。他清楚,父亲晚年仍不放心权力。为了避免重演唐玄宗、唐肃宗父子间的矛盾,他选择克制,耐心等待。
乾隆虽仍握实权,但日常事务已减少许多。他有了更多闲暇时间,常回忆往事,挥毫作诗。他终生好书画,晚年更是沉醉于鉴赏收藏,时常把玩古玩字画,自得其乐。
家庭方面,他期待儿孙满堂。嘉庆三年,曾孙载锡完婚,乾隆殷切盼望早日得来孙,以延续天家香火。这些寻常的心思,使这位帝王在暮年显得格外平凡。
然而,太上皇的三年并非全是清闲。乾隆刚举行完禅让大典,正月初七,陕西、四川、湖北交界处爆发了白莲教起义。短短数月,波及川、陕、鄂、豫、甘五省,涉及两百余州县,规模之大,震动朝野。
白莲教起源于宋代,至清中后期因社会矛盾激化而再度兴起。乾隆晚年政治腐败,官场贪墨,民间赋税繁重,百姓困苦,教徒聚众反抗几成必然。
乾隆虽退位,却仍亲自批示调兵遣将。短短三年,朝廷已动用十余万兵力,耗银七千万两。但由于和珅等权臣中饱私囊,地方官员敷衍塞责,清军屡战屡败,起义反而愈演愈烈。
图片
白莲教的战火,不仅吞噬了大清的财力,也蚕食着乾隆的精力。
嘉庆三年冬,乾隆的身体每况愈下。他记忆衰退,常常上午说过的话,晚上就忘。腊月间染上风寒,虽经太医重药治疗暂时好转,却元气大伤,听力、视力皆衰退。
次年正月初一,他仍坚持在宫中接受群臣拜贺。大臣们见他气色尚可,以为还能再享数年安康。未料初二病情骤然恶化,陷入昏迷。
图片
正月初三,乾隆在养心殿驾崩,享年八十九岁。距他精心筹备的“九十大寿”仅一步之遥。他最后写下的诗题为《望捷》,仍在祈盼白莲教战事告捷,却未能等到胜利。
乾隆去世的消息传出,朝野并未出现剧烈震荡。群臣早已做好心理准备,只有和珅痛哭失声。京城百姓则淡然以对,认为乾隆“寿终正寝”,实属常事。
图片
随着乾隆的谢世,嘉庆终于彻底掌握皇权,真正成为大清的主人。可是,他继承的却是一个积弊丛生、战事频仍的帝国。白莲教之乱,直到嘉庆亲政五年后才得以平息。
乾隆一生,是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、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之一。他的太上皇岁月,既是荣耀的延续,也是无力的挣扎。他既想保全权力,又渴望颐养天年;既怀雄心未减,又不得不面对身体的衰败。
图片
在这三年的暮年时光里,他像一头老狮子,仍张望草原,却已无力再扑击。乾隆的谢世,不仅是个人生命的终点,也象征着乾隆盛世的落幕。嘉庆即位后所面对的困局,正是乾隆晚年积弊的必然结果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